曾熙:(1861-1930),衡永郴桂道衡州府(今衡阳市)人。字季子,又字嗣元,更字子缉,号俟园,晚年自号农髯。中国杰出的书法家、画家、教育家,海派书画领军人物。曾熙出生贫寒,两岁丧父,靠母亲为人缝补浆洗,艰难度日,外舅时常接济,并启蒙识字。自幼聪慧,刻苦勤奋,故里至今流传“囊萤照读”的故事。八岁能吟诗赋对,为人代写春联,在邻里周边有“神童”之誉。二十岁中秀才,三十一岁中举,四十三岁殿试中进士,官至兵部主事,兼任提学使,弼德院顾问。甲午战争,曾“投笔从戎”,抗击日寇。《马关条约》签订前夕,积极参与康有为发起的“公车上书”,遭到清政府的排斥,于是,转为“教育救国”,先后两次应湖南当局聘请回湘主讲衡阳石鼓书院、汉寿龙池书院,并担任湖南教育学会会长、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监督,被誉为“南学津梁”。晚年绝意仕途,孙中山偕同曾熙的好友谭延闿二两度登门拜访,请他出来共襄国是,均力辞不出。辛亥革命后在湖南家乡闲居,后受李瑞清之邀赴沪鬻字画,授门徒。书法造诣极深,其书得力于《夏承碑》、《华山碑》、《张黑女》等,以汉隶圆笔为本,下穷魏晋,沟通南帖北碑,融合方圆,遂成就宽博纵逸的风貌。康有为将他的八分书与何绍基并提,沈曾植、陈三立、谭延闿、胡光炜、马宗霍等书法名家均有很高评价。与李瑞清并称“南曾北李”,与吴昌硕、李瑞清、黄宾虹并称“海上四妖”,与李瑞清、沈曾植、吴昌硕并称“民初四家”。张大千、谢彬、康和声、萧迁、马宗霍皆出其门下。1929年全国第一届美展和第四、第五届中日绘画联合展,均有精品展出。30年代,他的一幅墨梅被推选参加柏林中国名人画展,刘海粟将其编入《中国名画辑》。著有《左氏问难》十卷、《春秋大事表》二卷、《历代帝王年表》二卷、《和陶诗》二卷及《书画谈艺录》、《诗集》、《文集》各若干卷。